文章內容

翻譯方法中國為什么沒有叫得響的翻譯家(圖)

時間:2018-05-29 15:38來源:網(wǎng)絡整理 作者:珠海翻譯公司 點擊:


  小謬誤不肯定是障礙“走進來”的最大成績。最大的成績在于,翻譯中國古典哲學的中國學者常常抄本國人的翻譯,順便是英國的。他們如同感覺借用著名譯本的詞就可能了。咱們討厭這種譯本,感覺這是騙人的。
  幾年前,余秋雨寫過一篇文章,是關于中國在國外怎么引見本人的。他在德國旅行時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給本國人看的展覽,其實是給愛國主義華裔預備的。因此,在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時期,來參觀中國展覽館的人數(shù)不太現(xiàn)實。



  中國人要本人翻譯中國的哲學和文學嗎?哪一個當代中國譯者能作為國內圖書界的商標呢?中國原來有過,比方說Gladys Yang(戴乃迭)與Yang Yianyi(楊憲益),如今不再有。
  “走進來”本來是好事,中國已經關閉得夠久了。然而,中國應該學學怎么在國外勝利引見本人。

 


  中國譯者的英國程度一定比我高得多。不過譯本還會有一些成績,由于中國古代哲學太妙了、太深了。因此翻譯不光是翻譯,搞翻譯還要搞哲學。
  (本文作者是德國著名漢學家、翻譯家,中國海洋大學德語系主任)(起源:齊魯晚報)

  最近我在維也納大學加入“中歐文明交換的過去與未來”國內學術研究會,一位中國學者也談到“走進來”的標題,他主張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到國外流傳中國反動文明。然而歐洲真的需求嗎?法國、意大利或許德國,都有一個比中國更長的反動歷史。
  假設中國譯者名望不大,或許他們用筆名,買他們的譯本或他們用外語寫的書,讀的時分就會遇到很大的成績。我最近買了一本中國學者的書,是德文版的中國文學史。書的封面很美麗,然而里面呢?沒有譯者或作者的真名。只管他的德文程度很高,然而每一句話都有小謬誤。小謬誤是失常的,可是假設太多的話,讀者看不上來,還不如看德國人或美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。
  衛(wèi)禮賢是我的好楷模。沒有華東師范大學的臧克和、北京大學的王錦民,也沒有如今的我。翻譯時代是專家時代,誰不跟專家協(xié)作,誰就不能經過翻譯影響到社會的發(fā)展。因此,有些中國學者以為他們能比本國學者更快、更好地翻譯中國經典,這不肯定是對的。





  德語哲學家馬丁·布伯(Martin Buber,2888-2066)比衛(wèi)禮賢(Richard Wilhelm,2884-2040)更早引見過《莊子》,他的德語翻譯是了不起的。他翻譯的《莊子》是大藝術品,他的翻譯驚動了德語國度的整個文人界。起初,衛(wèi)禮賢的德文版《道德經》也是,《易經》更是。
  中國最近才發(fā)現(xiàn)翻譯的重要性,成立翻譯核心,在大學末尾有翻譯理論傳授。這個決議是對的,然而來得晚了些。能夠中國還需求幾十年能力在翻譯學上趕上德語國度,在翻譯實際上能跟中日相較。
  無論如何,為了“走進來”,中國需求本人的葛浩文、衛(wèi)禮賢。假設沒有的話,“走進來”不肯定會很勝利。


文/顧彬


  為什么衛(wèi)禮賢會這么勝利呢?由于他老跟中國學者協(xié)作。他把中國學者的理解翻譯成德文,可能說,衛(wèi)禮賢的譯文是中國人本人的理解組成的譯文,沒有中國學者,就沒有衛(wèi)禮賢的翻譯成就。
韓語翻譯